12月28日上午,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叶铭汉先生追思暨安葬仪式在福寿园海港陵园举行。叶铭汉先生的家属、亲友等30余人齐聚海港陵园数字追思厅和秋韵园,共同缅怀这位令人尊敬的科学巨匠。
上午10时30分,在舒缓轻柔的音乐声中,亲友们在数字追思厅记录思念话语,缅怀百岁老人的人格魅力。那些在投影墙上滚动播放的60余张叶老工作、生活照片,引领着人们重新回到老人矢志科研、培育后辈的温馨岁月里。
数字追思厅照片墙
在数字追思厅的科技空间里,来宾们扫二维码上传对叶铭汉院士的真挚祝福,静祈愿念,厅内满是温暖动人的思念氛围。叶铭汉先生家人和亲友一起回顾了他追求科学真理、献身祖国高能科研的一生。追思仪式上,叶铭汉先生的儿子叶承因、侄子叶建荣、中国科技大学教授胡升华、敬业中学工会主席王旭、清华大学校史馆研究员袁帆分别发表了对叶老的纪念心语。
家属、嘉宾数字礼厅发言照
在叶铭汉先生的纪念像揭幕暨安葬仪式上,叶铭汉先生的儿子叶承因、女儿叶如茵共同为叶铭汉先生纪念碑揭幕,亲友共同为先生抷土。上海李政道研究所、李政道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大学李政道科学与艺术中心和上海市敬业中学为其敬献花篮。
叶铭汉先生于2024年10月4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9岁。现回到他的出生地上海,安葬于其叔父——中国近代物理学奠基人叶企孙先生的纪念像旁边,家庭团聚,血脉相承。
安葬仪式
追思仪式前,叶铭汉先生子女参观了海港人文纪念馆,将院士生前使用过的物品、纪念品等共计78件郑重捐赠给福寿园海港陵园,极大地丰富了海港人文纪念馆馆藏,可以让更多人学习科学家精神,品读叶企孙、叶铭汉叔侄爱国、奉献、科研、育人的一生。
福寿园海港陵园总经理刘保林与叶铭汉儿子叶承因参观海港人文纪念馆
福寿园海港陵园总经理刘保林与叶铭汉女儿叶如茵在捐赠仪式上合影
承续科学精魂,弘扬报国之志
叶铭汉先生的一生从未停止过对知识和真理的探索。自少年时代起,他便怀揣着对知识的渴望,踏上了那条通往真理的崎岖之路。从西南联大的烽火岁月,到清华物理的荣誉殿堂,一辈子都在学习的他坚信“一个人如果能锲而不舍地坚持,总能做出点什么来”。
叶铭汉青年时期
他以一颗赤子之心践行了科技报国的誓言,他在上学期间报名参军,投身过抗日救亡运动;在大家对工作的前途信心不足时,他怀着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怀和对民族复兴的坚定信念坚守岗位。他总结道:“我们国家的高能物理之所以能够不落后于国际水平,能做出像大亚湾一样一流的成绩,正是因为我们在并不宽裕的时候有了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有了一个正确的开始,才有今天高能物理的辉煌”。
叶铭汉夫妇合照
在高能物理研究所担任所长期间,他带领全所人员跨越千难万险,建成了中国第一个高能物理基地。作为团队领导的他平易近人、温和儒雅,管理方式颇具成效。即使到他老年,只要是关于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和北京谱仪的会议,他坐着轮椅也会出席。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李政道先生评价他道:“敢为人先育英才,善思实干结硕果”。正是敢为人先的思想精神与善思实干的行事方式的融合,让他成为了科研同仁们敬仰的楷模,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科研工作者奋勇前行,为国家的科技进步立下了卓越功绩。
叶铭汉寿诞
科技助力,践行“三JI”理念
数字礼厅的打造,是福寿园海港陵园贯彻福寿园国际集团 “3JI”理念(“记号做美、记载做厚、纪念做长”)的关键一步。以数字化手段呈现逝者的生平故事与精神内涵,将记号以独特、绿色、环保的方式呈现,让生命的印记更美好;全面丰富地记载着每一段珍贵回忆,使生命的深厚底蕴得以保留;打破传统纪念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局限,让生命故事绵延悠长。
福寿园海港陵园全力推动数字科技与传统殡葬服务的融合,通过精心构建数字礼厅这一创新空间,在追思仪式方面积极探索数字化应用,为家属提供了更具情感价值的追思体验。
数字追思厅
人物简介
叶铭汉,中国工程院院士,著名实验高能物理学家,粒子测技术专家,曾任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学术主任、中国物理学会高能物理分会主任委员、中国核学会核电子与探测技术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所长,是大型科研工程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和北京谱仪(BES)的主要领导人,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获得者,为中国建造核物理、高能物理实验基地和在世界高能物理实验研完领域占有一席之地做出了重要贡献。